<wbr id="dhrmo"></wbr>
  1. <wbr id="dhrmo"><small id="dhrmo"></small></wbr>

      <u id="dhrmo"></u>
      頭部
      全球欧美hd极品4k
        <wbr id="dhrmo"></wbr>
      1. <wbr id="dhrmo"><small id="dhrmo"></small></wbr>

          <u id="dhrmo"></u>
          您當前所在的位置: 首頁 > 政務公開 > 規劃計劃

          2013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執行情況與2014年計劃草案的報告


          來源:連州市發展和改革局 發布時間:2014-02-28 00:00:00 字體大?。? 瀏覽次數:-

          2013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執行情況

          與2014年計劃草案的報告

          一、2013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總體情況

          2013年,面對復雜而嚴峻的發展環境,全市上下深入貫徹落實“橋頭堡”發展戰略,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按照實施新戰略、實現新跨越的總體要求,努力克服外部環境趨緊、自身發展壓力加大等不利因素影響,凝神聚力謀發展,千方百計惠民生,經濟社會發展呈現穩中有進的良好勢頭,為推動更好更快發展奠定了基礎、創造了條件。 

          (一)經濟保持平穩增長,質量效益同步提升。2013年全市完成生產總值(GDP)108.33億元,同比增長7.0%。完成固定資產投資24.72億元,增長20.09%。全年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50.82億元,同比增長11%。全市實際利用外資3569萬美元,合同利用外資4033萬美元,外貿進出口總額3.11億美元。完成公共財政預算收入5.84億元,增長5.09%。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18809元,同比增長7.5%;農民人均純收入8622元,同比增長10.4%。萬元GDP綜合能耗完成清遠市下達的任務。

          (二)加快產業結構調整步伐,可持續發展態勢進一步增強。突出規劃引領作用,編制了《連州市生態產業規劃》,明晰了各園區定位和各鎮(鄉)主導產業發展方向,努力解決產業定位不清晰、重復建設、無序競爭等問題。農業產業化進程加快。新增省級重點農業龍頭企業1家、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1個、綠色食品認證4個、無公害農產品認證5個、農民專業合作組織96個。全市生豬飼養量96.8萬頭,出欄肉豬60.8萬頭。引導農戶流轉農村土地12.71萬畝。全市種植“連州菜心”達10萬畝,成功舉辦第三屆連州菜心節暨連州۰陽山名優特農產品展銷會,簽訂農產品購銷合同金額8.32億多元。連陽四縣達成農業合作框架協議。預計全市農牧漁總產值40.89億元,同比增長6.1 %。工業經濟企穩回升。全市新引進項目52個,計劃投資總額80.85億元,實際到位資金27.66億元。工業支柱產業支撐作用明顯,產值保持增長,效益進一步提高。非金屬礦產業預計全年可實現產值9.5億元,同比增長15.8%。建滔工業園實現總產值25.17億元,同比增長195.95%。新增規模企業華潤(連州)風力發電項目有75臺機組運行,產值超1億元,稅收達1600萬元。據初步測算,全年實現工業總產值67.47億元,同比增長5.0%。現代服務業快速發展。加快文化生態旅游目的地建設,加強三連一陽旅游區域營銷,簽訂了連陽4縣(市)區域旅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創新旅游宣傳載體,與同程網簽訂了旅游戰略合作框架協議,搭建智慧旅游平臺。成功舉辦2013連州國際攝影年展。擦亮“長壽福地,美食連州”名片,積極構建“一鎮一景一美食”的發展格局。全年接待旅游總人數將達667.96萬人次,同比增長28%,旅游總收入達31.46億元,同比增長38%。商貿經濟平穩發展,市區南門肉菜市場進行升級改造,豐陽鎮的肉菜市場已建成并準備投入使用。積極探索轉變商業模式,投入300多萬元助推電子商務發展,在清遠地區成立首個電子商務協會并正式運營,啟動“智慧城市”規劃建設。主要物品物價穩定,市場經營有序。金融業對地方經濟的支撐作用更加突出。全市金融機構各項存款余額113.61億元,各項貸款余額72.63億元,同比分別增長10.36%和67.47%,存貸比達63.93%。

          (三)提升園區建設水平,工業發展平臺初顯成效。大力推進清遠民族工業園區建設,累計投入10億元完成園區17公里的主要道路、路燈建設,園區路網、供電、供水、排水、排污、路燈等基礎設施建設順利推進,初步實現園區與市區的產城對接。目前園區已經簽訂投資協議項目87個,合同投資金額56.97億元,已建成投產項目40個,正在動工建設項目34個,今天實現工業總產值預計超過15億元,目前引進項目全部投產后預計產值達到70億元以上。

           (四)加大基礎設施建設力度,城市擴容提質效果明顯。 依托二廣高速公路加快推進形成“一軸、三區、多園”的產業發展格局,大幅提高新城區控規面積。大力推進交通體系建設,全年投入交通建設資金1.87億元,同比增加57.6%。興連大道主線已建成通車,城南橋改造工程和南門大道西路等一批路網工程建設基本完成。連怡公路大修、二廣高速、省道114線、259線和多條縣道公路的新建改建工程進展順利。完成新農村公路硬底化75.18公里,106個行政村已開通農村客運班線,建成候車亭150個。工業園區配套設施建設加快發展,民族工業園污水處理廠即將運行,水電管網等配套工程建設進展順利。改造提升城鄉電網,城西(白云)輸變電工程、新塘工業園供電網絡已投入運行,連城、城南輸變電工程前期工作加快推進。投入3200萬元對全市配電網絡進行改造升級,市區用電電壓低問題得到有效解決。大力改善民生水利基礎設施,投入1.65億元建設40宗民生水利工程。修復“5·16”、“8·16”洪災堤防決口水利工程。動工建設三江河沙子崗段綜合治理工程。龍船廠航電樞紐建設工程加快推進。12宗新增農村飲水安全工程基本完成,完成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近6萬畝。龍頭山城市生活垃圾衛生填埋場動工建設。“三舊”改造面積達3.68萬平方米,完成一批市政設施維護維修工程,市容市貌得到進一步改善。繼續鞏固和發展省級林業生態市建設工作成果,完成各項造林6.2萬多畝,全市森林覆蓋率達到72.8%,林地綠化率96.2%。完成《連州市中心城區概念性規劃》編制及城郊控規編制,拉開城市框架,新區控規覆蓋率達到90%。成功創建省級林業生態市和省級衛生城市。

          (五)各項改革深入推進,經濟發展活力逐步釋放。繼續深化事業單位分類改革,規范和完善63個公益類事業單位經費供給渠道。促進國有企業改革不斷深化。重點推進了交通和供水等市政公用事業改革,連州市嘉潤投資有限公司組建全面啟動。醫藥衛生體制改革扎實推進,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實施基本藥物制度,積極穩妥推進公立醫院改革試點,新農合實現全覆蓋,提高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均等化水平,群眾看病貴、看病難問題有所緩解。農村產權制度、財政金融體制、事業單位等改革取得積極進展。

          (六)民生持續改善,社會更加和諧穩定。社會保障逐年提高。2013年全市養老醫療保險基金支付4.02億元。企業離退休人員養老金人平月增161.28元。支付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1.1億元,支付城鎮職工基本醫療費6900萬元。發放醫療救助金187.91萬元,為164戶困難家庭發放住房租賃補貼90304元。轉移就業不斷加強。城鄉勞動力轉移就業12300多人,幫助1509名失業人員和困難對象實現再就業。建成兩個創業孵化基地,為城鄉自主創業發放小額擔保貸款1270萬元。城鎮登記失業率2.17%。弱勢群體得到關愛。提高城鄉最低生活保障標準,全年發放低保金2200萬元,五保供養對象實現應保盡保。資助35戶貧困殘疾人危房改造、資助50名貧困殘疾學生入學就讀,繼續為80周歲以上高齡老人發放補貼。完成290戶農村困難戶住房改造,安置“兩不具備”村莊群眾324戶,新增公共租賃住房120套。發放城鎮低收入家庭租賃補貼9萬多元,為3500多名大型水庫移民發放直補資金140多萬元。加快創建省教育強市步伐。投入教育經費3.87億元,占公共財政預算支出的27.72%,同比增長43.50%,全市學?;A設施及辦學條件明顯改善。3個鎮(鄉)完成創建教育強鎮任務,6個鎮已申報省教育強鎮。完成94所中小學校、幼兒園標準化(規范化)建設建設工程。進一步優化中小學布局,擴大城郊6所學校的辦學規模,新增1000多學位。2013年高中階段教育在校生15958人,高中階段教育毛入學率93.03%。實施農村學生享受義務教育階段伙食補助,減輕農村困難家庭的經濟負擔。以全市為一盤棋對教師資源進行優化整合,教師隊伍結構得到進一步優化,全市各中小學?;九渥闩潺R學科教師。衛生事業進一步加強。區域衛生信息系統平臺已建成運行,17間醫療機構實現醫療服務“一卡通”。穩步推進連州市人民醫院創建三級綜合醫院工作,建成40間標準化鄉村衛生站。大力發展民營醫療機構,恒生醫院和北山醫院已建成開業。積極推進優生健康惠民工程。全市共有3086人次參加了免費孕前優生健康檢查,人口計生工作進一步規范,出生人口性別比為106.75:100。加快科技成果轉化。進一步加強產學研結合,向省、清遠市和上級部門申報各類科技計劃項目66項。穩步推進平安連州創建工作。維穩防控和“兩建”工作不斷加強。積極開展基層社會管理體制改革試點工作,探索基層社會綜合治理與服務體系建設新路子。扎實開展安全生產監管工作,有效遏制重特大安全生產事故發生。加大對違法犯罪的查處力度,進一步消除治安隱患,積極處置擾亂社會治安秩序事件,嚴厲打擊擾亂社會秩序的違法人員,社會治安形勢平衡穩定。

              二、2014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環境 

          (一)國際環境

          當前,世界經濟仍處在衰退當中,雖然各國政府拯救經濟的政策力度很大,也出現一些利好消息,但不確定因素仍然很多。一是世界經濟衰退能否觸底回升,目前還難以確定。
          二是就業形勢繼續惡化。美國、日本和歐元區失業率均創出歷史新高。美國藍籌經濟指數預測,明年一季度美國失業率將達到頂峰10%。三是發達國家消費沒有起色,發達國家進口需求還在萎縮。四是國際金融市場風險依然存在。從上述情況看,一些領域已顯露出衰退企穩的跡象,但金融危機的嚴重性決定發達國家經濟調整需要較長時間,即使衰退觸底,復蘇也將是一個緩慢的過程,何況新興經濟體經濟的復蘇還要依靠世界經濟復蘇的帶動。最近,多個國際機構繼續下調今年世界經濟增長預測,世界經濟何時觸底回升目前依然難料。
            (二)國內環境

          中央政治局會議上,明確明年經濟工作的主基調,即用“穩中求進”代替了此前的“平穩較快發展”。這預示著今后經濟發展要改變過去多年注重經濟增長數量目標的做法,從中央做起,徹底摒棄GDP崇拜。我國經濟正由總量擴張性周期進入到結構優化創新性周期,而后者的時間跨度比前者要長得多。過去我國經濟的高速增長,重工業化特征明顯,投資拉動作用大,消費拉動明顯不足。進入工業化中期后,經濟都是在高位平穩運行,潛在增長力和現實增長力之間的差距越來越小,要想再保持經濟高速增長,除非在經濟結構、勞動力結構、新技術革命等方面有重大突破。

          (三)連州環境

           我們緊緊圍繞把連州打造成清遠北部區域中心城市的總體目標,以加快“五大基地”建設為著力點,大力推進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縣域經濟競爭力不斷增強,發展潛力開始顯現,綜合實力明顯提升。但國內外經濟環境的變化也將對我市產生明顯影響,自身產業層次低、產業界結構不合理、增長動力尚未顯著提升等發展中問題仍將繼續制約我市經濟增長的速度與質量。 

          三、2014年經濟社會主要指標預期

          (一)主要指標預期目標

           2014年是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全面深化改革的第一年,改革任務重大而艱巨。同時考慮到省委十一屆二次全會提出要推動珠三角地區優化發展、粵東西北地區加快發展、清遠提出要在2018年與全省一起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綜合考慮當前國際國內和我市發展的客觀環境,建議2014年經濟社會發展主要指標預期安排如下:

          經濟指標:地區生產總值增長9.0%,我們考慮到“風能發電”初顯成效、“非金屬礦”整治結束逐步恢復生產并呈良性發展的態勢。地方公共財政預算收入增長12.0%,全社會完成固定資產投資增長18.5%,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11.0%,外貿出口總額增長5.0%。這樣安排既考慮了外部環境仍然趨緊的實際,又考慮了增加財政收入、擴大就業和改善民生等的客觀需要,在有利于保持經濟平穩增長的同時,集中力量把主要精力用在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上來。

          轉變發展方式:轉型升級取得實質性進展。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是當前及今后較長時期的主線,要把轉型升級作為主攻方向,推進傳統主導產業轉型升級,著力提升自主創新能力,培育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強發展后勁。

          節能減排:全面完成省下達節能減排目標任務,節能減排是加快產業轉型升級,實現發展方式轉變的突破口,也是建設生態發展區的內在要求,必須加大投入,健全節能減排長效機制,推動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邁出實質性步伐。

          民生指標:城鄉居民人均收入增長與經濟增長基本同步,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3.5%的預期目標之內,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控制在3%的預期目標之內。主要考慮的是落實國家國民收入分配改革,農村地區人民收入增長相對加快,同時,保障和改善民生既是經濟發展的歸宿,也是建設幸福連州的必然要求,必須堅持發展經濟和改善民生的內在統一,讓全市城鄉居民分享更多發展的成果。

          (二)為實現2014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預期目標,重點做好以下幾方面工作: 

          1全力推進工業園區發展,建設示范園區基地。堅持把清遠民族工業園作為全市經濟發展、城市建設的重中之重。充分利用珠三角產業大轉移、省協助推我市食品加工與生物醫藥產業發展和廣州市荔灣區對口幫扶我市的機遇,加強與有關企業的對接,促進工業園區的企業優化升級,促使高新技術產品成為工業園區的主導產品。力爭全年新謀劃總投資億元以上項目3個。加大產業項目招商力度。開展全市大招商活動,確保新簽約項目達到10個,協議投資額20億元。以制造加工、資源轉化、產業鏈招商為重點,通過“資源換市場、市場換項目”等方式吸引更多的投資者特別是戰略投資者來我市投資興業。確保市財政每年投入不少于1億元,并通過各種融資渠道增加園區建設投入,以產城融合為目標,不斷增強承載能力,創新園區開發理念和開發模式,提高項目、資金、信息、技術、人才等要素集聚程度,在招商引資、產業集聚、企業集群等方面發揮更大的作用,形成以民族工業園為龍頭,新塘工業園和家具工業園為依托,功能各異、政策共享、優勢互補、特色鮮明的園區型、基地型、外向型經濟發展新優勢。

          2全力推進城市擴容提質,建設美麗宜居城市。

          利用清遠市開展推進北部區域中心城市建設機遇,圍繞城區向西、南、北拓展的發展方向開展連州市城區總體規劃編制,完善公共衛生設施規劃、公共文化設施規劃和公共體育設施規劃。提升城市建設水平,重點打造三大片區建設。一是發展位于城市西南部的新核心區,利用三江河、九陂河及原有低洼地勢,建設親水觀山的水軸城市空間,打造集行政、商業、文化體育、居住于一體的新型服務中心;二是利用位于清連高速公路城西出入口區位和G323線、省道114線交通優勢,打造城西物流區;三是把城北打造為舒適宜居的居住區。

          進一步完善城市基礎設施,優化城市生態環境。推進城市污水雨水管網建設,加快城市新增水源點及供水設施建設,分片完善市區供水管網改造,做好龍頭山垃圾衛生填埋場建設工作,加快城西垃圾中轉壓縮站建設工程,加快啟動110KV連城、城南輸變電工程,繼續推進管道燃氣建設工作。加強城市管理,進一步鞏固創衛工作成果,突出整治城市六亂行為。開展城鄉清潔工程,繼續做好市政道路、綠化、公園、公廁的清掃及維護工作;以推行連州大道以南保潔作業購買服務為契機,探索購買服務新路子,逐步將清掃保潔、綠化養護、市政維修等職能推向市場。

          改善城市交通條件,積極推進國、省、縣道和旅游公路等項目儲備和前期規劃、設計等工作,爭取早日解決路爛的困境。積極配合做好北上湖南的連(州)臨(武)高速公路、韶柳鐵路的前期準備工作。抓緊連佛高速公路前期工作;加快二廣高速連州段建設;加速連怡公路、X388線的改造工程。爭取環城路(一環)建設改造工程、國道G234線二級公路改造工程、縣道X394線星子至潭嶺工程、X836線豐清公路一期豐陽至陂嶺工程、X389線白石至龍潭工程、S114線鵝公潭至四方井工程等總里程133.47公里、總投資25448萬元建設項目順利開工建設。

          3全力推進經濟健康發展,建設區域中心城市。

              促進經濟發展轉型升級。建設粵湘桂三省交界區承接產業轉移優先地、中國非金屬礦加工基地、粵西北商品集散地、綠色農業產業基地、文化生態旅游目的地“五大基地”。著力推進農業現代化。積極加快農業產業化,切實抓好農業龍頭企業的培育發展。不斷提升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抗御自然風險能力和市場競爭能力,提高糧食產能,確保糧食安全,積極促進農民增收。加快工業轉型升級。堅定不移地走新型工業化道路,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加快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不斷做大工業經濟總量規模,優化產業產品結構。重點抓好華豐綠能紫炭黑項目、廣源、三農、凱恩斯二期、建滔產業園擴產等重大項目的建設。支持優勢企業加快技術改造,著力培育和打造一批核心競爭力強、帶動作用大的龍頭企業。加強經濟運行監控服務。搞好水、電、油、氣、運等要素保障,有效解決工業經濟發展中存在的矛盾和問題,支持重點企業、重點產品加快生產、提高效益。大力發展現代服務業。抓好服務業集聚區和示范項目建設。主打“文化連州”旅游品牌,加強旅游軟硬件建設,提升文化旅游和生態旅游的吸引力、影響力。加快金融商務發展,引入金融咨詢、投資咨詢、小額貸款公司、融資性擔保公司等新型金融機構。促進物流業加快發展,積極推進連州市粵北商貿物流中心、大路邊農貿市場、保安商業服務區、東陂鎮圍仔河商業街等重大商貿物流項目建設。加快推進以云計算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術在各領域的廣泛應用,大力發展電子政務、電子商務、咨詢、創意等新興服務業。

          4全力推進主體功能區規劃實施,建設綠色示范區。堅持貫徹“面上保護,點上開發”的發展原則,要依托連州獨特的地理、生態條件,推進生態宜居城市建設。全面實施《連州市生態發展規劃》,促進國土生態安全,保護自然資源,保障飲用水資源安全,保全生物多樣性,維護自然環境,促進人類與自然和諧發展。在保護生態環境這條“底線”的前提下,嚴格落實污染減排,大力發展循環經濟,推進資源集約節約利用,大力發展不影響主體功能定位、當地資源環境可承載的產業,建設以連州市為區域中心城市的綠色發展示范區。

          5全力推進改革開放,建設服務型政府。

          切實貫徹中央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深化各項改革工作,進一步加快推進重點領域改革。深入推進國有企業公司制改革,加快推進國有企業建立現代企業制度步伐。加快組建國有資產投資控股公司、交通集團和文旅集團,全面提升城投、水投、市政、物業等公司運營水平。大力發展非公有制經濟,落實支持非公有制經濟發展各項政策,放手扶持非公有制經濟發展,促進以科技創新和新興產業為重點的中小微型企業迅速成長。加快推進孵化育成基地和各類科技企業孵化器等創新平臺建設,營造有利于中小微企業和非公經濟發展的環境。深化財政管理體制改革,合理配置政府財力資源。積極穩妥推進新型城鎮化,加快推進發展改革試點鎮建設。進一步推動政府職能轉變,深入推進行政審批制度改革、文化體制改革、醫療衛生體制改革。全面促進對外經貿合作,積極開拓港澳臺、東南亞、非洲等海外市場,不斷提升經濟發展的外向度。鼓勵企業對外直接投資和跨國跨區經營,擴大對外工程承包和勞務合作。

          6全力推進民生發展,建設幸福和諧連州。促進居民便利消費和實惠消費。全力推進農超對接、肉菜流通追溯體系、再生資源回收利用體系、標準化菜市場、家政服務網絡平臺和早餐工程等惠民工程建設。大力推進2014年5萬畝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實施更加積極的就業政策。促進創業帶動就業,全年新增城鎮就業4500人,轉移農村勞動力4000人,登記失業率控制在3.5%以內。健全社會保障體系。繼續擴大社會養老保險覆蓋面,提高外來務工人員工傷保險參保率,擴大失業保險金和醫療保險門診統籌支付范圍。繼續推進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設廉租住房、公共租賃住房及經濟適用住房。落實廉租住房及經濟適用住房貨幣補貼制度,切實解決低收入住房困難群體的住房問題,加快推進農村泥草房改造。努力辦好人民滿意教育。2014年重點改造中小學校舍16所,創建義務教育標準化學校8所,新改建公辦幼兒園4所。加快發展文化體育事業。全面發展群眾體育和競技體育,發展全民健身運動,啟動體育中心建設規劃。繼續推進爭創全國文明城市工程。廣泛開展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大力弘揚志愿服務理念,組織開展志愿服務活動,不斷提升市民文明素質和城市文明程度,在全社會形成奉獻、友愛、互助、團結的文明風尚。

          footer底部